爱看书屋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16章 香江往事!!!

第616章 香江往事!!!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哋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刘勇在香江期间的临时住处,被他的同族叔父刘述栋给安排到了狮子山上一的一处豪华别墅里。

    这处产业也是公司的资产,只是用来方便国内前来出差或者游玩的家族高层成员们使用的。

    作为资深的TVB影视迷,刘勇当然知道他所在之地是如何出名。

    他小时候看过地电视剧《狮子山下》的同名主题曲《狮子山下》刘勇都还会用粤语哼唱几句呢!

    《狮子山下》这首歌是由音乐才子黄霑作词,顾嘉辉作曲,罗文演唱的歌曲。

    这歌曲影响力很大,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如今的香江人几乎人人都会唱上那么几句。

    这首歌里对狮子山地理位置的描述是“海角天边”,这种距离感是参照内地而言的,也是参照香江政府所在的香江岛等心脏地带而言的。

    曾经在香江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和历史原因,“山上”和“山下”具有鲜明的空间ZZ意涵。

    “山上”是Y国官员和富商的特许居住地,最有权势者占据“山顶”,而“山下”则留给贫穷的H人社区。

    “狮子山下”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空间——远在祖国内地的海角天边,又与一GYZ府和社会上层相区隔。

    “狮子山下”的中下层H人代表了当时香江市民的绝大多数。

    曾经他们背井离乡,无依无靠,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江地区工业起步最主要的廉价劳动力。

    而H人们却以炎黄子孙特有的吃苦耐劳和自立自强,携手创造了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

    如今香江即将回归,曾经狮子山上只有鬼佬才有权居住,现在却成了大多数H人富豪们的物业。

    刘勇就知道他的左邻右舍,都是香江有名的大亨,像是李、郭、霍、杨这些家族都在这里置业。

    狮子山端坐于香江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早在1.4亿年前已形成。

    这座山的位置,从前是一片大熔岩,岩浆由西贡及九龙喷出,后来火山停止爆发,大熔岩在海底慢慢冷却成了花岗岩,地壳的变动令花岗岩突出地面,成了新土地。

    狮子山上那头俯伏山顶的“狮子”,是由大自然操刀,经过不断的风雨侵蚀,直至最近的数百万年才形成的。

    香江大部分山都由火山岩形成,狮子山则是花岗岩。

    花岗岩不及火山岩能抵受风化侵蚀,但狮子山却十分特别,经过千百年仍可清晰见到“狮子”的头、身及尾。

    至今,“狮子”的外形仍清晰可见,“狮子”头面向九龙西边,狮身连尾巴完整地伏在山上。

    香江富豪们热衷于在狮子山上置业,不仅仅是想赶走曾经压在他们头顶上这些鬼佬们,而扬眉吐气那么简单。

    民间相传九龙过去有九条龙为患,所以上天派了一只狮子下凡镇压。

    现时的八仙岭就是被收拾了的其中八条龙,而余下一条则被狮子压着在脚下。

    那一只狮子就是狮子山,而被压着的第九条龙就是九龙山,但已在倭寇占领香江期间因为扩建启德机场而被夷平。

    端坐于香江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狮子山,同样端坐于香江人的精神高地,端坐于一条共同血脉的巍峨原点。

    狮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江就在。

    狮子山为艰苦打拼的香江精神代言。

    像如今叱咤香江的“四大家族”,他们确实是这座纸醉金迷城市里最不朽的传奇。

    这些家族也见证了香江的荣辱兴衰,亦成为“狮子山精神”的最佳注解。

    “四大家族”可不简单,他们控制了香江75%以上的商用物业与45%住宅开发。

    还掌控着香江诸多基础设施,涵盖港口、零售、能源、电信等多个领域。

    如今香江社会对高房价怨声载道的时候,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四大家族”是始作俑者。

    李照基在1958年就首创“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模式,打破整栋售楼传统,使香江中产置业率从1950年代的不足5%跃升至1970年代的35%。

    但其囤地、控盘的模式,直接推高了土地成本,加剧了住房矛盾。

    因此,香江多年来也蝉联了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

    就像刘勇所居住的这处狮子山上的别墅就价值八亿多港币。

    简直贵的离谱,有这钱可以在燕京里够买好几套二环以内的大型四合院了。

    虽然,香江能有今日之辉煌,离不开这些传奇商人们的付出。

    但香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拜几大家族所赐,这就是“商人经济”的一体两面。

    除了房地产主业外,各大家族涉足燃气、电力、零售、电信、电视网络等几乎关乎香江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家诚旗下的香江电灯、电能实业和嘉道理家族控制的中电控股,几乎垄断了香江的电力供应;

    李照基家族掌控香江中华煤气,为香江近200万个家庭提供燃气能源。

    可以说,港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几大家族的产业,都在为这些大家族的产业添砖加瓦。

    同时,对香江人的“压榨”也是无处不在,“悄无声息”的。

    刘述栋跟刘勇、刘本成这两位家族直系子弟介绍着香江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现状。

    话题聊到了华人明面上的首富李家城这位传奇人物是怎么崛起的。

    李家成当初除了地产红利之外,更是吃了旧时代买办红利。

    打80年代起,李家诚就利用香江作为内地与外部资本之间的“中介”身份,对接国际资本,两头吃差价。

    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他的巨大财富来源于他垄断了房地产和一系列民生工程。”

    刘述栋说道:“一个新旧时代的切换正在发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旧的规则都在被撕碎。

    也许'四大家族'不久将会谢幕。

    那些曾经凭借地缘套利、政策红利崛起的创富神话,正在被“硬科技”、“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新叙事取代。

    新时代的规则将是“自主技术+国家利益绑定”,这才能让风波中的企业依然矗立风中。”

    刘勇对经济和商业话题提不起半点兴致,百无聊赖地坐在一旁。

    另一边,刘本成却与刘述栋相谈甚欢,眉飞色舞。

    “十五叔,听说您是咱们家族中最早到香江闯荡的,是吗?”刘本成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刘述栋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几分追忆,“没错,那还是七三年的事儿了。”

    “能跟我讲讲您初到香江时的经历吗?”刘本成迫不及待地问道,对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充满了好奇。

    “想听啊?好,那我就讲讲……”刘述栋缓缓靠在椅背上,目光渐远,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年代。

    那是1973年,正值……第八个年头,刘述栋已在黑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了第三年。

    当年3月,刘述栋被调到团配种站工作,学习马的人工授精技术,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担任了配种站负责人,并获畜牲技术16级,直至返京。

    那年秋天,黑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到农垦部命令:要求11月前调遣300头肉牛运往香江,供香江同胞欢度“圣诞”食用。

    后来刘述栋才知道自1949年新夏成立后,国内每年都为香江同胞尽此义务,只是受命地区不同而已。

    是日,作为部队编制的黑江生产建设兵团视命令如山倒,援港任务逐级下达。

    刘述栋所在的33团也接受挑选其中30头牛,并派人押运至香江的光荣任务。

    人都皆知,押运牲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特别是押送大牲口,需经过长途跋涉后,港方接受的牛不仅是要活的,而且还要腰肥体壮,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经过团生产股领导的反复商定,刘述栋便成了担负此行重任六人中的唯一知青。

    当年刘述栋才20岁,血气方刚,其余五位均是四、五十岁的老职工,有兽医站殷振鼎站长、配种站王大明站长、收购站胡宗堂以及基建队驭手老邓和饲养员李邦平。

    他们都是当年抗M援C转业后开发北大荒的铁道官兵。

    刘述栋他们每人领到一枚印有“……共和国押运员”金字的红底胸章佩在胸前,十分神气耀眼——因为他们是代表祖国执行援港任务的。

    说实话,要把30头活牛包质保量地从黑江高官途运送到香江,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十分艰辛。

    先别提人在这十天八天里的吃喝拉撒睡待如何解决,就说从时值大雪纷飞的东北边疆到烈日炎炎的南国边陲;

    直跨八省二市,行程5000多公里,途经黑、吉、辽、津、……粤,幅员跨度之大所形成的气候变化是对人畜的严峻考验,这牛的给养更成了刘述栋他们运筹的头等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这还不算,在活牛送往香江前,必须对它们进行“体格检查”。

    否则让病牛流入香江,将酿成大祸,个人问题事小,但祖国声誉可是大事。

    这是一项严肃的ZZ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

    于是刘述栋他们把从各连队选送上来的牛集中在一起逐个捆绑、过磅、烫号、按头、剪毛、消毒、进针、抽血、止血、化验,等结果全部检查通过后才嘘吁了一口气。

    经过五天充分准备、体检通过、粮草在即,一切就序,只挨火车皮拉到迎春镇总库旁的叉道上即可装车。

    那是10月21日,大雪纷飞,东北的十月已冰冻一尺了。

    下午三点,鹅毛大雪伴随着呼啸的大风还在毫无顾忌地倾泻。

    一辆蒸汽机车头推动着二节60吨载的闷罐子空车皮,徐徐停靠在指定的站台旁后,径直离去,也未交代何时发车。

    车皮门在车箱的正中,已事先被打开。

    刘述栋他们必须将牛分别先赶上二节车皮,并按其头数分圈在车箱的两侧。

    为的是便于筑上木栏杆,腾出中间地带可供放水缸、豆饼和牧草。

    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睡觉之榻,只是冬天又冷不敢开车门,于是人畜混居在同一闷罐车内同呼吸。

    北大荒的牛从未见过大世面,更没见过火车。

    刘述栋他们是前拉后推好不容易才把30头牛赶上车箱。

    然又分两边扎栏杆往车上搬水缸、豆饼、水桶、扁担、喂得萝、铁掀和饲草等还得将水缸挑满。

    下午六点一切准备就绪,天黑得像锅底一样,仍下着大雪,五位老同志各自回家吃饭,并与家人告别。

    因不知火车何时发车,大家相约一小时内赶回集中。

    刘述栋光棍一条无家可归,所幸的是,他的同学们早已相约在高总库不远的修配厂集体宿舍专程为他来送行。

    一帮京城来的同学相见好不热闹,酒菜备齐,锅碗飘盆一起上阵,一来祝贺刘述栋有这好机会去香江,二来归途中路经京城,可代问他们父母好……

    如此这般,大约过了40分钟,刘述栋的第六感觉提醒自己“该走了”可不能耽误了大事!

    于是,刘述栋用下吃剩的半拉馒头,提起旅行袋和一桶豆油,匆匆告别同学们,冲出房门,迎着漫天大雪,满怀信心地一步深,一步浅地向车皮奔去……

    结果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当刘述栋冲向站台时,只见二条冰冷的铁轨闪烁着寒光,无情地伸向远方……火车不知何时已悄悄地开走了。

    此时此刻,刘述栋瞬间浑身冰凉,脑子里一片空白。

    刚才那股热情已全然没有,刘述栋不禁打了个冷颤,自骂了一声:“嘴上没毛,办事不牢!”陷入了自悔的深渊。

    突然一种本能的激情强烈地涌入刘述栋的脑海:“我不能坐以待毙,我不能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更不能放弃我这辈子可能再也碰不到的送牛到香港的机会。

    我要追!追!!追!!!……我要抓紧时间,我要追!追!!

    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追上火车,追上同志们,追上我那不愿舍弃、千载难逢押运牛至香港的梦!”

    刘述栋重新振作了精神,踏着大雪,全力以赴地直奔那被风雪笼罩着的边疆小镇迎春火车站的站长值班室。

    他指着“……共和国押运员”胸章说明来意请求帮助。

    站长是个十分能体谅人的中年汉子,告诉刘述栋10分钟前那列“牛”车因故已提前开了。

    并安慰刘述栋可乘下一趟去哈城的客车到虎林与其相遇。

    刘述栋赶紧谢过站长,凭借那枚“押运员”胸章,七分钟后免费乘上了西去哈城的客车。

    一小时后,在虎林车站刘述恶终于找到了那辆装牛的货车,与五位老同志汇合。

    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刘述栋还了解到他们回家后拿了干粮就马上返回了车皮,他惊叹:“姜还是老的辣啊!”

    高兴之余刘述栋却留有遗憾:由于匆忙换车,他将装有六斤重的豆油桶给遗忘在客车上了。

    途经密山,又挂上了二节装牛的车皮,那是兵团35团的。

    刘述栋他们的队伍又添了新伙伴,他满有把握地推测,莫不是到了哈城全兵团送往香江的300头牛将汇集在一起重新编组,

    浩浩荡荡地南下——经吉、辽、津、京……最后到达粤省边陲宝县,将满载祖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罗湖口岸进入香江。

    火车头就这样拖着30几节车皮继续朝西驶去,刘述栋他们和衣裹着皮大衣躺在草堆上昏昏欲睡……

    黑暗中饥饿、寒冷、干渴、困倦、疲劳无时不在袭击着他们,而刘述栋他们别无它路,只有忍着忍着……

    但是最难忍的却是满车厢的牛臊味和牛粪味,薰着鼻子直冲眼睛。

    实在难以入睡……也只能干熬着……

    不知何时,刘述栋被“哐铛”的刹车声惊醒,懵胧中抬手看表,才知已是来日下午二点,火车停靠在东北名城牡丹河。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细细算来刘述栋他们六人已有十个小时没有吃饭了。

    火车经一面坡、亚布力到达有东方莫斯科和冰城之美称的哈城。

    正如刘述栋所料,满载300头牛的20节车皮以及40多位“押运员”,从建设兵团的各师、团驻地先后聚拢到哈城,通过编组,形成一专列,来了个“人牛大会师”。

    好不热闹!

    那会儿刘述栋他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参加此次援港任务而倍感自豪并憧憬着相聚香江的快乐。

    郑城是南北和东西铁路大动脉,京广线与陇海线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编组站,担负着祖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此次援港任务所有家畜家禽“大会师”的地方。

    由于各路载家畜的车皮被分散在几十条铁轨上,要将它们“同类”接轨编到一起,组成一列谈何容易!

    既忙坏了铁路调度员,也使刘述栋他们每个人神经高度紧张。

    他们常因车皮频繁的来回调度换轨,又为寻找被重新编组后的列车和各自的车箱而被搞的晕头转向。

    当然,刘述栋他们每个人最终还是找到了经“改头换面”后重新编成的列车和自己的车箱,经受住了折腾与考验,没有出现混乱和掉队的现象。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8004/128401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