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内阁:替献可否奉承规诲平章政事
推荐阅读:拒不复婚,父子齐齐下跪求原谅 前夫护白月光不圆房,重生我不嫁了 让你扎纸人,你把网恋女友烧成灰 爸爸快开门,崽崽给你搓背背呀! 情迷小神医 打猎:带甲百万,你说是普通县令? 嫁纨绔少帅小叔后,渣男为我杀疯了 诡异求生:庇护所竟是我自己 父子偏心白月光,我转身嫁顶级豪门 都市医仙,女总裁们最强救星
紫禁城东南,从协和门入,有一圈丈五高的青砖围墙,硬山绿琉璃瓦顶的门楼,悬挂着“文渊阁”竖匾。沿一排花岗岩铺就的甬道,十二株古柏郁郁遮阴后,就是大明最核心的行政中枢——内阁。
今日内阁的气氛有点紧张,正堂票拟厅内,六大阁臣依序而坐,中书环绕,是一次正式的会议,也叫堂议。
重启朝的堂议在大明历代内阁中也算有自己的特色。
大明内阁有一家独大的,首辅一个人说了算,其他全是摆设,最牛的是乃摄的张居正。
也有首辅次辅牛逼,群辅全是摆设的,比如严嵩、徐阶,黄立极刚入阁时的顾、魏内阁也是这样的。
也有如三杨时期,内阁一团和气的。
整体而言,首辅权重是最大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首辅主持内阁,其他人附和首辅。
但黄立极此时的内阁,却形成了三大三小的独特样式,黄立极威望不足是原因,调解党争也是原因。
在过去的内阁,大多数时候政事是首辅决断,大事廷议,但没有多少内阁愿意将权力下到廷议。便是严嵩时期,只要严嵩和徐阶达成一致,政令就能推行,不党争的时候,廷议是什么鬼?
廷议决事的内阁都不是好内阁。
重启内阁也延续了大明的传统,再有事也绝不廷议,可以极大的彰显内阁权威,避免阉党和东林的继续缠斗。
一般政事,黄立极,孙承宗,来宗道三个人就决断了,三个人也渐渐形成政治默契。真有大事,或者三人分歧较大的时候,就开堂议。
对于已经习惯了由三大佬拍板的重启内阁而言,今天并没有需要内阁集体讨论的大事,明显是大佬们自己要搞事。
一件小事,同意福建巡抚熊文灿请抚海贼事的圣旨,但却让黄立极感觉自己要疯。因为上面没有天工院加的皇帝印,而是“大明北京监国信王之宝”。
是的,内阁也有中书,也有自己的“诰敕房”,东厢房就是。
只不过由于重启内阁设定七人,规模巨大,进行了扩修值房,巨大的十二层通天文书架被搬到了东厢房,让它和西厢房的典籍厅显得有点同质化了。
黄立极须发怒张,坚决不承认,拒绝加印,然后就有了这次会议。
内阁没有傻子,瞬间就知道这是要搞啥了。
蝉鸣声在窗外分外响亮,让中书们的吸气声仿佛可以躲藏。
熏香和汗臭交织的怪味,充分证明了,再空旷的地方,人一多就不是好事。
“既然不决,那就举手表决吧。”孙承宗的语气坚决,快速,果断。
黄立极的目光中有些恨意,盯着他抬手,一气呵成的张开五指。然后转向右边,来宗道果断合上了手中折扇,扇得再快,也没有多少凉风,握着的折扇就此高举。
余光中也看到了另外三只手,唯有张瑞图脸上的笑容让他心凉了一下。
黄立极的胖脸上尽是痛苦的表情,紫檀平头案的一条案足被他藏在袖中的左手紧紧握住,指节发白。
与其说是内阁与刘一燝的斗争,不如宣布,内阁和小皇帝的决裂,同时也宣布自己几个月来的努力全部付之流水。
内阁与皇帝的蜜月期到期了,没有续费,大明的传统技能——党争上线了。
“稚绳——”黄立极干涩的喉咙吐出两个字,却半天没有后续。
孙承宗带头。
他微闭着眼睛,脸色冰冷,身体后仰。“五比一。当然,你是首辅,我们五个可以退让。”
是的,黄立极加印,你好我好大家好。黄立极不加印,黄立极交辞章或者其余五人交辞章。
黄立极的目光又看向来宗道,他的同年。
来宗道摇头。
这事我自己都想干,有孙承宗带头更好。
皇帝的很多做法,他早就有意见。皇帝的很多旨意,给内阁增加了无尽的麻烦工作。
只是不让皇帝干政而已,又不是要夺他的位置,监国印就是个图章,还是他自己放出来的。至于信王,内阁和太后、三王都会看着他,敢有异动,又不是不能废。
他这个年纪,胡乱插手什么,尽是乱搞。他就该好好吃饭,睡觉,长大大,国家不需要你操心。操心多了,对身体真的好吗?
刘一燝为虎作伥,鸡蛋里挑骨头,早看他不爽了。他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另立中央,分裂大明。
张瑞图低头。
别看我,这是东林内战,我就是个添柴火的,不重要。
至于皇帝什么反应,他要砍人也是砍孙承宗,关我屁事。一丁点大就杀人了,我也怕啊。
徐光启转头。
刘阁老这次回归就像变了个人,有些疏远人了,虽然不公开说,但暗地里已经有不少不满的声音了。
他回内阁当然支持,但他去搞那个天工院,把内阁置于何地?长此以往,内阁还有权威吗?
皇帝聪明就该多学习,而不是现在就对朝政指指点点。
毕自严抬头。
毕自肃的死让他又多了几缕白发。
皇帝太浪费了,干什么都大手大脚的,财政还没有真正改善。如今皇店似乎也出问题了,皇帝的新六卫维持不了了。
可是皇帝性子固执,听不进劝,让他长个教训吧。你自己放的监国出来,自己生受。
黄立极长叹了一口气,将手从案下拿出,拿起那本看似无足轻重的圣旨。
“好,老夫这就去见皇上。”
“随你。”孙承宗也起身,头也不回的进了自己值房。
从内阁到乾清宫有多条路。
最近的当然是文渊阁北夹墙的暗道,说是只有黄立极和王体乾知道,实际是只有他俩能用。这条暗道,对黄立极的身材非常不友好,他在王体乾的带领下走过一次,然后就从没用过了。
当初昭武卫与旗手卫干仗那夜,黄立极曾想启用的,但他见新六卫已经控制大内,就没有强闯。
然后东一长街也近,不过是夜奏专用的,大白天人家还没开。
第三条就是都察院右侧“谏垣廊”直达乾清宫西暖阁的通道,但那是曹思诚和曹于汴两个人的专属通道,从文渊阁过去也要绕路。
第四条就是平时用的绕宫墙过门禁那条,其实也很近,两里多,一盏茶的时间。
但今天的黄立极挑了一条最长的路。出文渊阁从协和门经文华殿,过东华门,景运门到乾清宫广场,过日精门,懋勤殿,进乾清宫达天工院。
协和门是外朝与内朝的分界线,文华殿是经筵讲学之所,现在是“关押”几个王子勋贵伴读的地方。
东华门是进士张榜处,黄立极仕途的起点。景运门是九卿科道侯旨处,也是伏阙谏诤地。乾清宫广场曾是天启帝朝会之地,也就是御门听政处,本朝移到了皇极门。
日精门是太医值班处,也是皇帝的安全警戒线。懋勤殿是皇家档案处,所有诏书底稿都会留存此处,包括黄立极手上这份。
黄立极的脚步很慢,日头很热,他没走几步就一脸汗水了,他只是随手擦拭,并没有加快脚步。
躲在阴凉处的值岗士兵都见到了那个孤独肥胖缓慢前行的身影。
高大的紫禁城宫墙下,红砖绿瓦间空旷无人,花白的头发洒在大红官袍上,阳光下踯躅独行的身影渐行渐远。
PS:写完这章后莫名想起一个画面,张居正雪中独行。
呸,老黄怎么配,但写的时候也真没想过。算了,就这样吧,反正也没写出那种感觉,就当一千个人的哈姆雷特吧。
关于黄立极,我只想说,所谓的阉党就是皇党,尤其是已经身居高位的人。对黄立极而言,已经是阁老的他还有什么政治追求?
我不是在洗白,熊廷弼之死他当然脱不了关系,但熊廷弼以黄阁老的地位在他的眼中算老几?夜半片纸了当之其实就有这种不屑。熊廷弼的江湖地位更多是后人比较得出的,但当时,他真的不算什么。
反正我觉得我写的黄立极比史书上更真实,“南税改粮”当然是我附加给他的政策。这是面对明末困局时士大夫的自我反醒和改良,是中央税收政策的灵活调整。我觉得老黄能想出来,虽然未必有用也未必能行,因为这个政策注定会沸反盈天。
(https://www.2kshu.com/shu/39810/49598342.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