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惊天奇闻
帝陵县县名的由来,是因它为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乡,包括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等十二个帝皇的陵墓都葬于此处,这里是一个充满神奇故事和神秘色彩的地方。
张小虎和叶雨菡通过翌日下午对薛守山的拜访,得到了一些惊人的秘密。
薛守山见张小虎和叶雨菡对他态度友好诚恳,谈话气氛也很融合,不一会儿就在他的办公室放开来讲了。
针对张小虎对薛祺坤身世的提问,他说:我自己也不是薛明智的亲生儿子,是他从小把我抱养的,但是,我对他的感情,胜过一般亲生父子。
有关薛祺坤的身世,都是听我父亲薛明智生前讲的,这事说来话长——
1948年深秋,王屋山匪首王老虎眼看全国解放的步伐越来越近,他急于找到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落户之地。想来想去,他把目光落到了焦尾县双峰乡李家村族长李仁和的身上,因为他与李仁和曾经做过一笔大生意,李仁和欠他的情,也有把柄被他抓着。
谁知王老虎向李仁和说出要落户李家村的想法后,遭到了李仁和的委婉拒绝。
李仁和认为王老虎恶名在外,将他留在李家村会激起民愤,同时给自己留下后患。
王老虎见李仁和是这种态度,就想出了一个歹毒的主意:他将李仁和大儿子李洪流的一对双胞胎儿子偷走送到了王屋山上。
这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李新潮,弟弟叫李新涌。
李仁和发现他的宝贝孙儿被拐,无奈之下,只得向王老虎求助,并答应事成之后,必有重谢。只要王老虎改姓换名,并稍作易容,便可在李家村落户。
狡猾的王老虎怕李仁和只是权宜之计,事后反悔,便只“找”回了哥哥李新潮,而把弟弟李新涌留在了山中。他并向李仁和签下血誓:一定派人好好照看李新涌,五年之后,将李新涌安全送还。
李仁和明知这是王老虎的护身之计,但为了孙儿的性命,也只得将计就计。
没想到,在1952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王老虎的真实面目被当时的双峰乡乡长李洪流发现,他既出于公愤,也可能夹带着私仇,下令枪毙了王老虎。
王老虎知道自己死期已到,也就没有交待出李潮涌的下落。
王老虎被枪毙后,他的儿子王向天带着媳妇吴慧芬潜逃在外。“文 革”时,王向天被红卫兵揪出,活活打死在批斗会上。
吴慧芬带着两岁的儿子逃到了当时因为封闭而少受运动冲击的王屋山,嫁给了薛明义的弟弟薛明智。
薛明智见吴慧芬长得漂亮,儿子虎头虎脑的也讨人喜欢,就向村里人隐瞒了吴慧芬母子俩的真实身份,让他俩正式在村上落户。
从此,薛明智就与吴慧芬母子俩相依为命,并将继子改名为薛守山。
十年后,吴慧芬在山上采药时被毒蛇咬伤殒命。
两年前,薛明智也因肺癌病逝,他临死前向薛守山道出了一些重要秘密。
薛守山早就想把自已和薛祺坤的身世告诉给薛祺坤,但犹豫再三,还是没敢。今天张小虎和叶雨菡来找他,他因为久闻张小虎和叶雨菡的大名,他俩又都是薛祺坤的亲人,再者,三人谈得又很投机,因此,薛守山就将如上秘密告诉给了他俩。
张小虎听完薛守山如上的叙述,问他道:“你把这些秘密透露给我们,暴露了自己的身世,就不怕我们传出去对你造成不利的影响吗?”
薛守山说:“对我而言,唯一的不利或污点就是我是匪首王老虎的后代,但这又怎么样?如今国内政策放开,人权逐步恢复,曾经的地、富、反、坏、右的后代都成了正常公民,不受歧视,连原来的国民党战犯和他们的后代回大陆都受到了欢迎,我的身世即使传出去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与其长久憋在心中,郁郁寡欢,真不如一吐而快。何况你俩都是有身份的人,且是扳倒李洪流的英雄,根本就不可能拿我的身世做文章。
我倒是有些担心,薛祺坤现在身居要职,他的身世一旦传出去,很可能引起全省全国的轰动,甚至对他有不利影响。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会是李洪流的后代呀。”
薛守山这番话让张小虎感到有些震撼,但他不露声色,只是微微皱了一下眉头,问薛守山:“你刚才说薛市长是李洪流的后代,是李新潮的双胞胎弟弟,这只是你养父一个人的说词,还是另有证据来说明呢?”
薛守山说:“其他证据,只要你想要,只要我想找,总是可以找到的。可是,你希望我找到吗?这不仅对薛市长,而且对你俩都没有积极影响呀。”
张小虎说:“我们并不是为一已私利着想,而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你如果找到了证明薛市长身世的其他证据,请第一时间告诉我。
同时,恳请你对外不要传播,因为,这对我们分析和侦查在手的案情有重要影响。你是县公安局副局长,其中的利害关系你是应该清楚的。”
薛守山回道:“这个你完全可以放心,我知道你是几个相关大案的专案组组长,而这几个大案都指向李洪流家族。
李洪流作为地方一霸,要彻底板倒他并非易事,我佩服你的勇气和智谋,也愿意和应该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时,因为来这里之前承诺张小虎“不许乱问”而一直沉默的叶雨菡终于忍不住了,她插出来问道:“薛局长,当时王老虎把这对双胞胎兄弟取走一个,剩下的那个为何放在山林中,他完全可以放在他熟悉的人家寄养呀。”
薛守山说:“王老虎并不是民间传说的粗鲁之人,他是有文化、有心计的。他把孩子放在山林之中,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派人在暗中观察是谁来收养。
在荒山野岭之中,能够见到并收养这孩子的只能是两类人,一类是猎人,另一类是采药师傅。
而孩子落在这两类人手中,成活的可能性都很高。王老虎一定派人盯到了薛明义的住处,也一定想拿李新涌做文章的,只是没有想到后来突发事变而无法实施计划而已。”
叶雨菡说:“你这样解释好像也合乎逻辑。我五天后将赴法国留学,待我从法国归来,我还想见你,就咱们两人好好聊聊,其他人一律不带,你能答应我吗?”
薛守山瞥了一下张小虎,说:“与你这样的美女加才女聊天是一件幸事,我哪有不答应的道理?那我就等着这一天了。”
三人谈得投机。薛守山兴奋之下,非得要带他们参观梁武帝博物馆不可,他说这个参观一定能让他们从中得益。
因为盛情难却,加之叶雨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两人就跟着薛守山来到了梁武帝博物馆。薛守山请讲解员重点讲了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对话。
达摩祖师原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出家为僧后师从般若多罗大师,精通大乘佛教,成为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达摩祖师到中国之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建立梁朝的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先后数次短期舍身出家。
他听闻达摩来到中国,并遣人迎接,欲向达摩祖师请教佛法。达摩祖师和梁武帝见面后,相互以礼问候,便开始交谈。
梁武帝问了达摩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梁武帝问达摩:“朕这一生,造寺、度僧、写经无数,大力弘扬佛教,有多大的功德?”
梁武帝本以为达摩会夸自己功德无量,却没有想到达摩的回答令他失望。达摩答复:“其实没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种人天善根而已。如此人的影子,又如镜花水月,看似有,其实没有。”
梁武帝追问:“如何做才有功德呢?”
达摩回答:“真实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佛法智慧,本体空寂,无法可寻。这种功德,非世间的有为之法所可达到的。”
梁武帝又问了达摩第二个问题:“请问大师,圣人所要求的第一义谛是呢?”
达摩答道:“本一同性,其实无圣无贤。”他的意思是:如果是指明心见性,人人都可成为圣贤,在此之前,天下是无圣无贤的。
一向尊崇圣贤、自己也一心想被誉为圣贤的梁武帝对达摩的观点很难接受,但也无力反驳,他心中已很不高兴,问了第三个问题:“试问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呢?”(意指达摩)
达摩回道:“这个人我也不认识。”
梁武帝对于达摩的回答,越来越摸不清头脑,以为达摩其实不通佛法,于是扔下“话不投机”四个字,请人送走了达摩。
后来,梁武帝在他的师父志公禅师面前提起了与达摩的交谈。志公禅师听后,大为吃惊,认为达摩乃是观音入世,为弘扬佛法而来。
梁武帝听了志公禅师的解释后,十分后悔自己的鲁莽浅薄行为,连忙派人再去请回达摩,想诚心供养他。可是,去请达摩的人来到江边,只见达摩大师正乘一叶芦苇渡江而去。
其后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他在寺中的一个石洞中面壁九年,深入禅定,成为中国的禅师始祖。
后人为这段故事写了一副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在回家的路上,张小虎问叶雨菡:“你从梁武帝与达摩的对话中悟到了什么?”
叶雨菡说:“同是信佛之人,境界大有不同,这与地位、血统、知识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多数信徒包括梁武帝只是为了功德这一隐蔽的私欲,只有极少数人才领会了佛法的真谛。
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他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如同佛家见性成佛、道家悟道成仙一样,心学(也可以说是新儒家)只要懂得按本心修身行事,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不过,我对儒、道、佛都不太喜欢,儒家太迂,道家太玄,佛家太幻。”
张小虎说:“我对儒、道、佛只了解一点皮毛,各家有利有弊,它们都构不成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就是,用法律保护人民的利益。至于薛守山让我们了解梁武帝与过摩对话的真实意图,我以为是要我们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达摩与梁武帝对话之时,他自己其实也没有悟出禅宗的真谛,而是在面壁九年之后才悟出的。”
叶雨菡问:“他为何今天出人意料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重大秘密,又为什么煞费苦心地要我们等待时机呢?”
张小虎说:“这些总是有原因的,我暂时还说不清,但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会搞清楚的。”
叶雨菡说:“也许你真的无所不能,但是,眼下最要紧的是,有关我爸以及薛守山的身世要不要让我爸知道?”
张小虎说:“我看暂时不必。因为你爸,不,是咱爸,自换肾出院之后,身体并没有彻底康复,他工作起来又那么拼命,如果他知道了这些事,心境一定不会好,这对他的身体恢复不利。但到了必须告诉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适当的方式让他知道。”
叶雨菡点点头:“这样也好。你考虑问题有时比女性都细腻,这倒有点‘娘们’,但这种‘娘们’并不影响你‘爷们’的形象。”
停了一停,她又接着说,“既然薛守山是王老虎的后代,说不定他知道一些民国十年王老虎屠杀叶文宗一家的真相,也可能知道七菊柴窑洗的下落,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但因为我即将出国,就暂时没有时间了解这些情况了。而你有。”
张小虎说:“初次接触薛守山的印象,我觉得他应该是个豪爽之人,但也是有心计、有毅力的,否则,他也不可能熬到今天才吐露自己的这段经历,也不可能混到现在这样的地位。
对于你所讲的话,我的态度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随着深入了解,才知道其中的真假,也才知道他的真实品行。”
这时,西天已经映满了晚霞,霞光中有许多梦幻一般的景象随时都在变动……
(https://www.2kshu.com/shu/37374/4979036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