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傻了吧?
推荐阅读:希腊带恶人 我为天地一仙人 LOL:精忠报国,我满属性抗韩 武道狂歌 火影:反派模板的我被奉为救世主 恋综:努力下头的我却让人上头 首辅 从零开始肝成神明 离婚后才发现我被觊觎很久了 玩家重载
第406章 傻了吧?
“物以稀为贵啊~”
“但凡读书人多些——但凡天下不愁没人做官,怕是朕都能喊出那句:爱干不干!”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真有那么一天,朕还用听这些蠢货聒噪?”
未央宫,宣室殿。
得知宫外物议沸腾,尤其是外朝百官公卿、功侯贵戚,都因自己的频繁举措而感到不满,刘荣苦笑之余,也难得发起了牢骚。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刘荣都不用去细琢磨——用膝盖都能想出原因。
左右不过‘官僚垄断’四个大字,让某些蠢货,生出了‘天下没我不行、汉家没我不行’‘天下离不开我们这些做官的、陛下更离不开我们这些做官’的错觉。
刘荣清楚地记得,在前世,曾有过这样一个讨论。
——国家铁饭碗考试,为什么要每年都进行?
官僚系统明明已经饱和,甚至人满为患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吸纳人才?
在这个讨论底下,有独善其身者说:如果因为人满为患就不考试、不招人了,那我怎么办?
不能因为前人占了坑,就不让后人拉屎了吧?
也有蛮夷走狗恨国党们,扯什么‘八股治世’‘圈固人才’之类的谬论。
此外,还有一种非常小众的说法,刘荣前世没怎么在意,也不怎么认同;
直到此番,亲身感受到官僚群体的傲慢、不可一世,刘荣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那个观点,恐怕正是最完美的解答。
——流动性!
国家机器,之所以要源源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恰恰是为了保持内部流动性,以免行政体系变成一潭死水。
比如某个干部,因为升职机会没把握住而卸了心气,决定就此摆烂到退休;
甚至是在此同时,还抱着‘排资论辈’‘轮都能早晚轮到我升职’之类的消极想法。
这种时候,如果官僚系统真的是量入而出,也就是维持固定人数、少一个才再新招一个,那最终结果,很可能会让这个政棍遂心如意。
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却会保证整个系统的流动性,并为整个系统,都提供从上而下的良性竞争压力。
论资排辈?
长得丑,想得美!
——但凡你敢真躺平,那有的是年轻人弯道超车,五年前叫你领导,五年后叫你小王!
说的更通俗易懂一些,就是那句后世人耳熟能详的: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在后世——在文明进程、政权结构都先进不知道多少的后世尚且如此,自更别提如今汉室,这么个落后的封建时代了。
事实上,论资排辈、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情况,恰恰是在封建时代达到顶峰。
好比如今汉室,丞相不退休,御史大夫就永远都是御史大夫——到死都是。
什么时候丞相老死了,又或是惹了祸被罢了相,‘坑’空出来了,才轮得到御史大夫去占;
等御史大夫去占丞相的坑了,内史才能递补御史大夫的坑,其他九卿当中的佼佼者,才能抢一抢内史的坑。
类似的情况,在封建时代极其常见。
——一个大官儿升了,紧接着就是一连串儿的递补。
郡守升去长安,郡尉升郡守、郡丞升郡守,都邮升郡丞;
下一级的县级单位,县令升去郡衙,县尉升县令,县丞升县尉……
这种近乎病态的‘井然有序’,必然会造成官僚体系的固话,使其内部变成一潭死水。
县令根本不需要努力工作;
只需要等郡守升去长安,自己就有机会上郡衙。
郡守也不用努力工作;
只要某个九卿位置空出来,自己就有机会升去长安。
在长安也同样如此——九卿坐等熬死其他人,好轮到自己去做九卿之首;内史坐等丞相老死、御史大夫‘亚相转正’,自己好去做御史大夫……
就像是排队。
所有人都不语,只是一味地比拼谁更能熬、谁活得更长。
这显然不对。
以寿命长短作为官员‘是否有资格担任某一职务’的判断依据,显然是不对的。
但在封建时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首先,年纪大、活得久,必然意味着这个人,无论能力如何,至少有着丰富的经验。
说难听点叫资历深,但绝大多数时候,资历,往往也意味着熟练、稳重。
所以在这个时代,用为官年限来当做官员升职审查的核心依据,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同样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
比如:能在内史任上五年不出岔子,把内史打理的井井有条,那就可以考虑升御史大夫了。
你说为什么?
因为只有他,在内史任上证明自己‘不会太差’,而除他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确定其下限有多低。
很多时候,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事,看的都是下限。
——将军不需要个个都具备卫霍之姿,但至少要人人都上过战场、见过血,不至于搞出纸上谈兵,外行指导黑行的笑话;
官员也不需要人均萧何曹参,但至少要了解体质内部的基本尝试,能较为妥当的处理自己的工作。
看似愚蠢,然实则,却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官员甄别手段。
而这,就导致了眼下,让刘荣这个后世来客十分不爽,甚至暗下发起牢骚的状况。
官僚群体被宠坏了。
他们自认为端上了铁饭碗,而且根本不愁自己无法升迁,只需要好好养生、活得久些,早晚都能轮到他们升官。
而唯一能敦促他们不要躺平、不要纯熬资历的外在激励:新鲜血液、内部流动性,在这个时代也根本没有存在条件。
——在后世,万千学子应试入仕,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别提有多大;
可在这个时代——在如今汉室,别说是一个合格的储备干部了;
就连能写会认、有基本读写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的合格知识分子,都是各方抢夺的香饽饽。
能写几百个常用字?
——替人写信,不比种地赚的少!
还能算算加减法?
——商贾能三顾茅庐,请你给他做账房先生!
至于读过正儿八经的典籍,有一定学识的文人,那更是前途一片光明。
没什么野心的,可以给豪门富户家的孩子们教书启蒙;
稍微有点物质欲望的,可以广收门徒,授之以先贤之道。
若是上进心强一些,有门路的可以入仕为官,没门路也可以先给勋贵、王侯做门客,然后一点点往上爬,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出现一个在后世绝无可能存在,但在封建时代,却也几乎没有办法根本解决的难题。
——官僚群体,具备不可替代性。
即:离了现有的官僚群体,皇帝别说是做点什么了,连最基本的国家行政运转,都根本无法保障。
换而言之,官僚群体由于其不可替代性,具备了对中央朝堂——尤其是天子本人的反制权。
当某件事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一致感到不满时,他们有能力凭一句‘哎呀,突然想辞官回家了’,就让中央政府改变决策。
当然了,这也不是某个人,或是极个别人能做成的事。
——如果是某个县的官员联合起来,那刘荣大概率会派军队‘镇压叛乱’;
若是某个郡都梗着脖子,那刘荣则大概率会‘只诛首恶’,然后将其他官员挨个调离原位,然后慢慢收拾。
可若是全天下的官僚,都在朝堂的带领下一致反对某一决策,那刘荣就只能打消念头,以免整个国家的政府停摆,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国将不国’。
好比此番,刘荣打算动一动朝堂中央的三公九卿制;
结果某些自命不凡的蠢货,就不知死活的跳了出来,谋划着要搞‘联袂进谏’之类的闹剧,迫使刘荣退让。
刘荣该怎么办?
如果是在后世,那刘荣肯定会吼出一句:这官儿,你还干不干了?
能干干,不干滚!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但如今汉室的状况,却是隐隐有些反过来了的。
是官僚群体对天子说:这皇帝,你还能不能干?
你不干,有的是姓刘的干!
从客观条件,以及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刘荣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再行斟酌。
哪怕最终不做退让,也至少要象征性的安抚一下那些自命不凡,但也确实具备不可替代性的蠢货。
但在这两个选择之间,刘荣,突然想到了第三种极为有趣的选择……
“谒者仆射何在?”
刘荣沉声一语,故太子舍人,现任谒者仆射汲黯当即走入殿内,对刘荣默然一拱手。
便见刘荣似笑非笑的点点头,旋即目光灼灼的望向殿门外。
“拟诏。”
“——朕尝闻: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口之乡必得良才。”
“然今天下,士子或隐于山林而不显,或藏身市井而不仕;”
“国朝苦无能臣干吏,学士苦无报国之门——饥者不知食之所在,食贩不知客于何处。”
“此非大谬吁?”
…
“自朕曾祖高皇帝筚路蓝缕,立汉国祚,而来足近一甲子。”
“然天下能人异士,或受征辟而不应、应而辞,或受察举而不仕、仕而走。”
“孝廉、力田,又贤良方正等,岁不过一二,然天下官、吏之缺数以万千计。”
“非独朕一人——凡汉之君,皆苦无可用之人久也。”
“今,朕欲使天下有识之士、有志之才,皆得报国之良机。”
“乃昭告天下:朕新元二年秋八月戊寅(十五),举文试于长安,以遴天下豪杰、士子,入为官、吏。
凡户农籍,爵公士(一级)及上,父祖三代无有逆贼、叛国者,皆可至长安长安应试。”
“凡士子应试,地方郡县不得相阻,速以传、引为便。”
随着刘荣的话一句句说出口,汲黯手中的笔也一次次落下,于淡黄色的绢布之上,记录下了刘荣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
只是记着记着,汲黯原本还淡定务必,仿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面容,也愈发‘精彩’了起来。
——考举!
和汉家过去,几乎完全靠人担保举荐,并由天子亲自考察其学识的察举制度,几乎没有半点相似之处的考举制度!
作为官宦家族的子弟,没人比汲黯更能感受到这封才刚草拟,甚至还没草拟好的诏书,究竟有多么骇人的威力。
过去几百年,汲黯家族世代为宦,到汲黯于先帝年间,做储君刘荣的太子洗马,已经是连续七代人入仕为官。
而这七世所奠定的‘官宦之家’的基础,是以汲氏先祖出了连续三代‘卿大夫’为开端。
之后的每一代人,除了本身能力、德行够硬外,也同样离不开家族人脉所提供的帮助。
说句最直白的话:汲黯之所以能成为刘荣的太子洗马,就是因为他姓汲,出身于濮阳汲氏;
若非如此,那即便汲黯有真才实学,也绝不可能是从太子宫起步,先天具备一个‘储君班底’的顶级政治buff。
可以说,汲黯这颗政坛新星,是汲氏一族近十代人的积累,于一朝迸发所散发出的光彩。
至于其他人,除非他们也有着汲黯这样的家世背景,以及同时具备的学识、德行;
否则,别说是储君班底的开局了——单就是入场券,就足够他们花费大半生,却依旧很可能不得其要。
而现在,有了刘荣这纸堪称‘异想天开’的诏书,一切就都要不一样了。
从今往后,汲黯这样的人,可以走察觉的路子,从旁人遥不可及的起点开启政治生涯;
而那些‘普通人’,也同样可以凭借一场只针对学识,却根本无关乎身份、背景的考试,来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虽然依旧不可能有人凭一场考试,就和汲黯站上同一起跑线,但至少入场券是有了;
至于后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要进了官场的门,之后的发展,自然就各凭本事了。
只是这样一来,那些还在异想天开着‘我等不可取代’,等刘荣向自己‘低头’的官僚们……
“陛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怎在陛下身边待得越久,便越发看不透呢……”
一边奋笔疾书记录着诏书,汲黯心下也不由得如是想道。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3266/1284206.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