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残肢逐爱 星河永伴 > 第九章:数字浪潮里的乡土回响

第九章:数字浪潮里的乡土回响


  当林小满在联盟会议上首次提出  “数字孪生乡村”  构想时,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几乎掀翻屋顶。

                  技术员小林推了推眼镜,指着投影仪上模糊的概念图:“林哥,这相当于把整个村子搬到线上,光  3D  建模就得采集海量数据,咱们人手和设备都不够啊!”

                  “所以才要一步步来。”

                  苏晴将笔记本电脑转向众人,屏幕上已经罗列好初步计划,“先成立专项小组,分成数据采集、技术开发、文化挖掘三个分队。”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满屋子年轻面孔,“这是咱们村的新机遇,也是硬骨头。”

                  坐在角落的王大叔皱着眉头,满脸质疑:“说得好听,把村子搬到网上能当饭吃?我看就是浪费钱,还不如多修几条水渠!”

                  林小满耐心解释:“大叔,数字孪生能帮咱们监测农田,精准灌溉,比修水渠还管用。以后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庄稼缺啥,无人机自动去施肥浇水。”

                  王大叔却冷哼一声:“我种了一辈子地,靠的是经验,机器能比人懂庄稼?”

                  数据采集工作是最基础也最繁琐的一环。

                  天刚蒙蒙亮,由大学生村官小吴带队的采集小队就背着激光扫描仪出发了。

                  “小心别磕着设备!”

                  小吴一边叮嘱队员,一边调试  GPS  定位仪。

                  在古宅测绘现场,老木匠李师傅拄着拐杖凑过来,看着扫描仪射出的红光在梁柱间跳跃,

                  脸色阴沉:“这冷冰冰的机器,能测得出木头的脾气?我打的榫卯,靠的是手感,是几十年的功夫!”  一旁围观的赵婶也忍不住摇头:“可不是嘛,现在年轻人就爱搞这些洋玩意儿,老祖宗的东西都快忘光了。”

                  技术开发组则在临时搭建的机房里日夜奋战。

                  闷热的夏夜,空调外机嗡嗡作响,小林盯着代码屏幕,眼白里布满血丝。

                  “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格式不统一!”

                  他突然拍桌而起,把邻座的小陈吓了一跳。

                  两人抱着服务器主机研究到凌晨,终于找到适配算法。

                  当第一版虚拟村庄模型在屏幕上缓缓旋转时,整个机房爆发出欢呼声。

                  但消息传到村子里,却引发了不同的声音。

                  村口杂货铺里,几个村民围在一起窃窃私语。

                  “听说咱村要搬到网上去了?这不是瞎胡闹嘛,万一数据丢了,村子不就没了?”

                  “我家那口子天天念叨,说以后孩子都不认得回家的路,就知道对着屏幕傻乐。”

                  文化挖掘分队的工作同样充满挑战。

                  刘奶奶坐在竹椅上,看着年轻研究员举着录音笔,神色复杂:“录这些故事是好事,可总觉得变了味儿。

                  以前讲故事,围着火塘,热热闹闹,现在对着机器,冷冰冰的。”

                  剪纸艺人陈阿婆虽然亲手绘制了二十幅民俗故事长卷,但也忍不住叹气:“我这剪纸能在屏幕上动起来又怎样?摸不着,没温度,哪有贴在窗户上看着舒心。”

                  三个月后,数字孪生乡村迎来首次内测。

                  林小满戴着  VR  眼镜,刚  “走进”  虚拟古村,就被迎面跑来的  “虚拟村民”  撞了个趔趄。

                  “程序还在优化碰撞系统!”

                  技术员在旁边喊。

                  围观的村民们凑到屏幕前,态度不一。

                  “这跟真的似的!以后不用出门就能逛村子,方便!”

                  年轻的小张兴奋地说。但上了年纪的周大爷却连连摇头:

                  “看着是新鲜,可总觉得像在做梦,还是脚踏实地的日子踏实。”

                  正式上线前夕,村里召开全员动员会。

                  苏晴站在老槐树下,身后的智能导览屏闪烁着测试画面:“明天开始,咱们的村子就要接受全世界的目光。”

                  人群中,有村民小声抱怨:“搞这么大阵仗,游客来了,物价肯定涨,咱们的日子更难了。”

                  苏晴提高声音:“大家放心,数字孪生是为了让乡村更好。我们会守住底线,不让大家的生活变差。”

                  数字孪生乡村带来的科技浪潮,不仅重塑了乡村的生产生活,也引发了村民们的思想碰撞。

                  当白发老人们熟练地用  VR  设备向远方的亲友展示虚拟古村,当孩子们在数字课堂上兴奋地讲述自己

                  “穿越”  庙会的奇遇,林小满望着村头智能导览屏前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不禁感慨:“没想到阻力这么大。”

                  苏晴轻轻点头,眼中满是忧虑:“这还只是开始。最近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得想办法让大家真正接受。”

                  两人正说着,技术员小林匆匆跑来,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林哥、苏姐,刚监测到虚拟用户峰值超出预期,内存占用率已经飙到  90%  了!”

                  “不能让游客体验打折扣。”

                  林小满眉头紧锁,“联系合作的科技公司,今晚必须开紧急会议,看看能不能先扩容服务器。”

                  这时,负责文创的小陈抱着一堆设计稿赶来:“我听说竞争对手也在搞数字孪生,咱们得加快  2.0  版本开发,把虚拟人物互动这块做精!”

                  在文化传承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催生出全新的保护模式。

                  老木匠李师傅戴着老花镜,正仔细盯着屏幕上自己录入的榫卯技艺  3D  动画,

                  满脸不悦:“这玩意儿看着是精细,可年轻人光看动画,能学会真本事?”

                  大学生村官小吴凑过来:“李师傅,XSZB教学能让更多人学手艺,您还能收更多徒弟。”

                  李师傅却撇了撇嘴:“隔着屏幕,能教出啥好徒弟?”

                  剪纸艺人陈阿婆捧着刚完成的动态窗花数字作品,

                  语气复杂:“丫头,这红绸子在屏幕上飘起来是好看,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前剪纸,是为了图个喜庆,现在成了商品,变味儿了。”

                  苏晴轻抚着老人的手:“阿婆,我们会保留传统,数字只是让更多人看到您的手艺。”

                  随着数字孪生乡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线上  “云招商”  活动正如火如荼。

                  林小满对着视频会议镜头,向一家科技企业代表介绍:“我们的虚拟农田系统能实时监测作物生长,要是植入贵公司的  AI  预警模型,能大大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

                  消息传到村里,种粮大户老孙虽然有些心动,但还是疑虑重重:“说得好听,万一机器出故障,庄稼全毁了咋办?还是自己盯着心里踏实。”

                  线下,某沿海城市考察团围在智能导览屏前,一位负责人指着屏幕问:“这些文化故事是怎么收集整理的?”

                  苏晴走上前,微笑着解释:“都是村民们口述,我们再考证补充,每段故事都藏着乡村的根。”

                  围观的村民刘大哥却小声嘀咕:“把家底全抖搂出去,万一被人学了去,咱们还有啥独特的?”

                  社区治理因数字孪生技术焕发新生。

                  村民王大哥在手机  APP  上提交道路破损反馈后,在村两委虚拟会议上发言:“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趟,现在动动手指就行,效率太高了!”

                  但也有村民抱怨:“整天盯着手机,邻里之间见面都不说话了,人情味都没了。”

                  在讨论新建公共设施选址时,村民李婶看着虚拟场景对比画面,

                  忍不住说:“要是把健身广场建在村东头,离我家近,我天天去锻炼!”

                  另一位村民老张却提出异议:“村西头更合适,那边孩子多,方便他们玩耍。”

                  最终,大家在热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但仍有村民不满:

                  “表面上民主,还不是听上面的,数字孪生就是个花架子。”

                  产业融合方面,数字孪生乡村成为连接一二三产业的桥梁。

                  农产品直播间里,主播对着镜头热情介绍:“家人们,点击屏幕就能‘走进’咱们的虚拟农场,看这些有机蔬菜是怎么生长的!现在下单,明天就能收到新鲜采摘的蔬菜。”

                  消息传开,村里的菜农们态度不一。

                  “以前愁销路,现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咱们的菜,数字孪生让咱的菜成了‘网红’!”

                  有人兴奋地说。但也有人担忧:“游客多了,环境被破坏,以后可咋整?”

                  张大爷的竹编工坊里,学徒小周一边编织一边兴奋地说:“师傅,自从游戏里出现咱们的竹编道具,工坊订单翻了好几倍!”

                  张大爷虽然笑得合不拢嘴,但也忍不住叹气:“订单是多了,可总觉得老手艺成了赚钱的工具,没了以前的纯粹。”

                  在乡村教育领域,数字课堂上,孩子们戴着  VR  眼镜惊叹连连。

                  “老师,我摸到古代私塾的书桌啦!”

                  “快看,那边有人在耕地!”

                  老师在一旁引导:“大家仔细观察,想想古人是怎么劳作的?”

                  课后,孩子们围着老师叽叽喳喳:“下次还能‘穿越’到哪里呀?”

                  但家长们却意见不一。

                  “以前孩子总说学习无聊,现在天天盼着上课,数字孪生真是改变了孩子的学习!”

                  有家长高兴地说。

                  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天天对着屏幕,眼睛都快废了,还不如多干点农活。”

                  生态保护方面,护林员老陈盯着智能摄像头传回的画面,

                  激动地给林小满打电话:“林总,发现野生小熊猫了!我现在按虚拟地图规划的路线过去,保证不打扰它!”

                  消息在村里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

                  “有了数字孪生,咱们不仅能保护好这些宝贝,还能让更多人看到咱村的生态美!”

                  有人赞叹。

                  但也有人质疑:“整天监测来监测去,还不是为了吸引游客赚钱,生态保护就是个幌子。”

                  公共安全领域,面对暴雨预警,村两委紧急召开虚拟会议。

                  村主任在虚拟会议室里严肃地说:“根据数字孪生系统模拟,村南地势低洼,容易积水,需要立即组织村民疏散!”

                  委员们纷纷响应:“我负责通知村南的村民,确保一个不落!”

                  被疏散的村民们虽然心有余悸,但仍有人抱怨:“小题大做,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用得着这么紧张?”

                  当台风来袭前,工作人员看着数字孪生系统的预警,议论纷纷。

                  “这老槐树确实危险,得赶紧加固!”

                  “我去联系吊车,你们准备绳索!”

                  在大家的努力下,老槐树最终转危为安。

                  村民们围在老槐树下,态度各异。

                  “数字孪生连树都能‘救’,太神了!”

                  有人竖起大拇指。

                  但也有人撇嘴:“就会搞这些噱头,还不是靠大家出力。”

                  在联盟紧急会议上,面对新的挑战和村民的质疑,

                  苏晴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神色凝重:“村民们的顾虑太多,我们得拿出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数字孪生的好处。”

                  林小满补充道:“大家齐心协力,用事实说话,把咱们的特色做足,也把乡村的温暖留住。”

                  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林小满和苏晴登上后山的观景台。

                  山下,数字孪生乡村的虚拟光影与现实村庄交相辉映,无人机群在智能农田上方编队飞行,

                  民宿小院里飘出阵阵早餐的香气,游客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

                  苏晴望着这如诗如画的场景,

                  轻声说:“希望村民们能真正接受这一切。”

                  林小满点点头,目光坚定:“会的。未来,我们要让乡村在数字时代,既充满科技活力,又不失烟火人情。”

                  就在那次观景后的不久,村里来了一位年轻的音乐制作人阿宇,他听闻了数字孪生乡村的奇妙故事,特意赶来寻找创作灵感。

                  在与林小满和苏晴交流时,阿宇激动地说:“你们的故事太动人了!我想为你们创作一首情歌,把乡村的蜕变和你们的奋斗都写进去。”

                  林小满有些不好意思:“这……  能行吗?村民们都还不太接受这些变化,哪有心思听情歌。”

                  苏晴却笑着说:“试试吧,也许音乐能拉近大家的距离。不过我们可不懂音乐,全靠你了。”

                  阿宇摆摆手:“创作过程还得你们多分享经历,这样歌曲才有灵魂。”

                  起初,阿宇为旋律苦思冥想,找到林小满和苏晴倾诉:“我试了好多种风格,总觉得差点意思。”

                  苏晴提议:“要不试试融入咱们乡村的吆喝声?还有大家的争论声,把这些真实的声音都放进去。”

                  阿宇眼睛一亮:“有道理!我这就去试试。”

                  几天后,阿宇兴奋地带着小样跑来:“你们听!笛声模拟清晨鸟鸣,二胡诉说曲折,吉他节奏象征活力,还加入了村民们讨论的原声采样,怎么样?”  林小满和苏晴听着,脑海中浮现出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红了眼眶。

                  歌词创作时,三人围坐在一起。

                  林小满回忆道:“记得第一次见面,你站在青石板路上,阳光洒在你身上,特别美。

                  那时候,我们都没想到会经历这么多。”

                  苏晴脸颊微红:“是啊,有质疑,有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就有希望。”

                  阿宇快速记录着,将这些真挚的情感化作一句句歌词。

                  经过数周打磨,歌曲《乡村恋曲》正式诞生。

                  在村里举办的音乐节上,阿宇弹唱到高潮部分,邀请林小满和苏晴上台。

                  林小满有些紧张:“我行吗?村民们会喜欢吗?”

                  苏晴握紧他的手:“别怕,就像我们一起奋斗那样,用歌声打动大家。”

                  两人走上舞台,在众人的目光中,唱响了属于他们和乡村的动人旋律。

                  歌声中,有憧憬,有坚持,也有对乡村未来的无限期待。


  (https://www.2kshu.com/shu/91376/49604071.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