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崇祯是我老丈人! > 第215章 进入冥川

第215章 进入冥川


张献忠的大西王朝,犹如一片黏腻的咒符,附着在世间。

  这是一位混乱世界的魔王,一个没有远大抱负的军阀,像一只毒蟾蜍,悄然逼近大明帝国的足下,虽不噬人,却令人心生厌恶。

  他在汉中闭门称王,做起了一方霸主。

  这位君主远不及李自成,后者至少还有帝王之梦,有追求,而张献忠...只想找片土地成为军阀头领。

  掠夺金钱、粮食、女子,以奢靡富贵的生活为目标,他的叛乱只是为了享乐,为了金银财宝,为了美女。

  这正是小人物欲望的极致展现!

  然而,

  这个张献忠并非易与之辈,非因他实力超群,而是大西王朝盘踞的冥川之地,实在难以攻陷。

  冥川之路,艰难如登天。

  洛阳,王宫宾馆。

  得益于独创的军事参谋体系,沈天石这位大都督的行踪,意味着大明帝国的指挥核心随之迁移。

  一个可移动的军事智囊团。

  大厅宁静如湖。

  沈天石审视着庞大的地图,感到颇为棘手,长江上游河道狭窄湍急,险滩遍布。

  舰队逆流而上风险重重,稍有不慎便可能舟毁人亡。

  可大西王朝偏偏占据着富饶的冥川盆地,那是人间的福地,巨大的粮食产区,不消灭它无异于自掘坟墓。

  此事颇费周章,自古以来,攻占冥川都是艰巨的任务,进入该地的通道实在恶劣不堪。

  “各位畅所欲言吧。”

  他抬头看见了十几张陌生而年轻的面孔,他们正襟危坐在桌前,双手规矩地放在膝上。

  一双双敬仰的目光投来。

  这些都是新提拔上来的军事参谋军官,原先的参谋军官已被派去领军。

  如今,沈天石身边的军事参谋司影响力巨大,军中上下皆戏称其为都督门徒。

  能在大都督身边耳濡目染数年,难道不算门徒吗?

  随着沈天石成为大都督,他掌管的军事参谋司也水涨船高,从凤威军下属的一个军级直属单位,一跃成为大都督府参谋司。

  这便是最高军事参谋机构啊...  ...

  在这片神秘大陆上,等级跃升的速度几何?

  恐怕无人能计数。

  这便是命运的驱使,犹如将雏鸟推上苍穹。

  沈天石,这位睿智的领袖身边,军事奇才寥若晨星,即便在整个大明帝国,通晓海洋战术与火器知识的智者也是屈指可数。

  这是历史变革带来的无奈哀歌。

  如今,参谋司的席位成了众人趋之若鹜的瑰宝,无论是关中的豪族,还是各地的权臣,乃至各种势力,皆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其中。

  这个位置已变得寸土寸金。

  当然,能挤入其中的皆非泛泛之辈。他们或是贵族世家的子弟,或是忠勇之士的后代,对大明帝国的忠诚无可挑剔。

  他们的背后必有强力推荐,天赋异禀,才情横溢。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就伟业。

  有能力者在参谋司方能大展拳脚,无能者不久便会受到劝退,转而从事文职工作。

  留下的空白,总会有新生力量填补。

  大厅内静谧庄重。

  初次参与军事会议,十多位新晋的年轻人互相对视,怯于开口。

  沈天石温和地说:“无需拘束,畅所欲言。”

  他视张献忠的数十万大西军为生动教材,打算让新任的参谋官员们以此磨砺实战经验。

  若张献忠知晓此事,恐怕会怒火中烧。

  堂堂大西王,竟沦为新手的练兵对象?

  “谁先发言?”

  大厅内弥漫着肃穆的气氛。

  “哗。”

  一位年轻英武的参谋军官站起,轻声建议:“末将认为,水军与步兵联合作战,沿江挺进,兼顾水陆,逐步推进,如此方为堂堂正正的战役。”

  “末将赞同。”

  几位军官纷纷表示支持,毕竟张献忠建立的大西王朝虽不显赫,但毕竟是一个王国,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

  这场决战,必须光明磊落。

  “嗯。”

  沈天石点头示意,既未否定也未明确肯定。

  “不妥。”

  随即,一位军官提出异议:“长江上游,险滩遍布,舰队逆流而上,须先掌控两岸峻岭,此举势必消耗大量兵力,旷日持久。”

  “嗯。”

  沈天石再次点头,赞赏这位年轻人的洞察力。

  如今,清朝大军压境黄河沿线,他不能为剿灭张献忠这股势力,便调动中原的主力部队。

  那风险太大。

  一旦清军大举南下,攻打中原,他的主力军恐来不及救援,因此必须谨慎使用兵力。

  而且,这场仗不能拖延太久。

  “嗯。”

  眼前这青年显然具备出众才能,他约莫二十六岁,仪表堂堂,体格魁梧。

  这是一个具有战略远见的天才,这种人才珍贵无比,经年培养,必能独当一面。

  沈天石微微点头,心中微动,轻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军官眼露狂喜,连忙回答:“末将是郑森,参见大督军。”

  沈天石点头:“嗯……”

  “等等。”

  他神情古怪,好奇地问:“你叫什么?”

  军官再次正色道:“末将是郑森,参见大督军。”

  "嘿!"

  沈天石的嘴角微微抽搐,郑森,郑成功?

  原来郑森才是他的本名,此时他还未被称为郑成功,难怪拥有如此卓越的战术洞察力,军事才华果然源于天赐。

  但郑成功是如何加入谋略司的呢?

  沈天石满心疑惑,再次审视眼前的花名册,确实有一个郑森,他先前不小心忽略了。

  那么,是谁引荐郑森进来的?

  是羽翼军副统帅,淮安总兵颜继祖保荐的。

  确实,颜继祖自幼在东海之滨闯荡,郑成功亦是如此,两人的年纪相差无几,早有交情。

  "这……"

  沈天石一时语塞,半晌才问:"令尊可是……"

  郑森立刻不悦,低声道:"禀大都督,家父确为福建总兵,郑芝龙郑大人无疑。"

  厅中的将领们纷纷侧目。

  "不过!"

  郑森愤慨地宣布:"在下已与福建郑氏断绝关系,郑森即郑森,与他人无任何瓜葛。"

  "什么?"

  厅中众人瞬间明白了。

  这真是个非凡之人。为了加入羽翼军,跻身谋略司,他竟毅然与身为福建总兵的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

  郑芝龙何许人也,大明福建总兵,一方霸主,手握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水军。

  也只有郑森有这样的决心。

  也难怪,郑芝龙是个随风倒的墙头草,荷兰人、大明、清朝之间摇摆不定,领取大明的俸禄,接受大明的招安,却不愿出力!

  郑大人的军队强大,却在福建按兵不动,连他儿子郑森都看不过眼。以郑森的个性与家庭决裂,也在情理之中。

  "嗯……"

  沈天石不自觉地摩挲鼻子,看着愤慨的郑森,微笑着说:"郑森,继续说吧。"

  郑森连忙行礼,心中踏实下来,接着慢慢说道:"卑职认为,此役不宜动用大军,应采取奇袭之策。"

  沈天石鼓励道:"继续,如何奇袭?"

  郑森昂首站起,大步走到挂在墙上的巨大地图旁,拿起指挥杖,侃侃而谈。

  "出西安府……经川北古道!"

  厅内顿时鸦雀无声。

  这条路线一提出,将领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走西安府,进入汉中,确实是一条可行的路。

  历史上,这条路线进入汉中的案例不在少数!

  然而。

  这条路也非常艰难,不说川北六百里的天险,连绵崇山峻岭间还有一道无法绕过的天下雄关。

  剑门关。

  攻克不了剑门关的险要,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剑门天险。"

  郑森神色平静,缓缓道:"我们绕过去。"

  剑门关可以绕过吗?确实可以。

  三国时期,魏军试图消灭蜀国,强大的魏军就被蜀军阻挡在险要的剑阁,寸步难行。

  魏军西路统帅邓艾在占领沓中之后,便绕过剑门关,通过阴平发动奇袭,一举灭亡了蜀国。

  阴平与剑阁相隔百里……

  在这片崇高的山脉之间,一条神秘的路径隐匿其中,难以穿越,蜀国的守卫并未在此设防。邓艾自沓zhongchu启程,沿着幽邃的阴平秘径,直指涪城的门户。

  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幻影,涪城的蜀军无法抵抗,瞬间缴械投降。魏军犹如狂风扫落叶般接连攻克涪城、绵竹,直至成都的阴影笼罩其上。

  刘禅无奈投降,蜀汉的辉煌在此黯然陨落。

  大厅内一时静寂,旋即几声坚定的话语打破沉默。

  “此事可行。”

  “我赞同此议。”

  将领们相继附和,尽管道路艰险,但既然邓艾能在古代率领军队穿越,那么今日亦有可能。

  邓艾并未长翅飞翔,他的军队也不会凭空穿越吧?

  “呵。”

  沈天石注视着郑森那充满斗志的英姿,赞许地点了点头:“准奏。”

  郑成功就是郑成功,其战略眼光无人能及。

  “各位!”

  沈天石挺身而起,挥手示意,语调庄重:“此战至关重要,宜速战速决,各自准备吧。”

  战斗计划已然敲定,接下来便是执行。

  三月末,沈天石亲自统帅两万明朝精锐,离开洛阳,穿越长安,悄然深入六百里北方川地的险境。

  寂静,突袭。

  两日后,崇山峻岭间一条狭窄的山径曲折蜿蜒,两万大军宛如巨龙般延伸成行军队伍。

  全副武装的士兵穿梭于林海之间,牵马负炮,跋涉于峰峦叠嶂的崎岖山路。

  “沙,沙。”

  唯有军靴踩在枯枝败叶上的沙沙声回荡。

  路途艰难,但对于凤威军而言,每日五公里的严酷训练早已习以为常。别人畏惧的道路,凤威军却毫无惧色。


  (https://www.2kshu.com/shu/41552/1284413.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