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屋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12章 难题接踵而至

第412章 难题接踵而至


第412章  难题接踵而至

“转告丞相,不必再来请示朕了。”

“凡应考士子,无论出身、履历,皆以科考成绩为主。”

“——功侯贵戚子弟,无条件通过第一轮;”

“凭自身学识通过第一轮的,第二轮加二十分,凭自身通过第二轮的,第三轮加十分。”

“凭自身才学通过三轮的,独奏与朕知。”



“此外,应考士子之名讳、籍贯,又所学、师承,皆拟为册录。”

“如此,凡我汉家有识之士,便算是单成一册,为朝堂所知之也。”

如是说着,刘荣便将手中名册递还给汲黯,重新投入到了面前的疏奏批复工作当中。

从报考名录中找历史名人,对刘荣而言意义不大。

因为有真本事的人,无论其是否‘垂名青史’,都会出现在最终的通过名单上;

没能通过考试的,即便是历史名人,也绝对是名气大于实力的水货。

毕竟此次考试,刘荣出的题都不算难。

尤其第一轮,与其说是针对知识分子的考试,倒不如说,是甄别读书人和文盲的筛选。

但凡是真的读书人,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就不可能通不过第一轮。

即便之后的第二、第三轮,也都是相当基础的文化测试,考验的也不外乎文档理解、总结归纳,外加基本算术,以及基础论述。

刘荣不相信能凭文才垂名青史的人,会连这种小学三年级的考试都无法通过。

一边整理着奏疏,刘荣一边也不忘针对即将开始的科举,补充一些细节。

“还有,告诉丞相。”

“——儒家出身,籍鲁地,治《周礼》者,非惊世之大才,则不录;”

“——治《周易》者,但有师承,皆录;”

“——墨翟之后,学有所成者,皆录少府。”

“——申商、黄老等学……”

话说一半,刘荣略有些迟疑的顿了顿。

最终,还是释然般摇了摇头。

“罢了;”

“无论其出身、师承、所学,都在笔下见真章吧。”

“凡考试合格者,都……”

“——咳咳,治《礼》的鲁儒,还是尽量别要了。”

“余者,便按章程来吧。”

言罢,刘荣便头也不抬的稍一抬笔,示意汲黯退下。

科考在即,刘荣要做的事很多。

即便抛开朝中其他事——如公卿改制、禁卫体系改革等其他事物不算,单就是科考本身,刘荣要忙的事也非常多。

比如考场;

此次考举,从公布考试日期,到考试当天,满共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理论上,那些距离长安较远的地区——如南方荆吴、长沙,北方燕、代地区的士子,都是来不及赶到长安的。

若非刘荣动用八百里加急的军事信息网络,将‘秋闱科考’的消息传出,那这些地区的考生,别说是按时赶到长安了;

——甚至可能等考试结束了,他们都还收不到消息。

故而,刘荣先前曾大致预测:本次考举,人数大概就在五六千人左右;

最终能录取个千儿八百基层官吏,便已然是大获成功。

刘荣有如此推断,也不是纯靠猜,而是有一定的数据支撑。

——先帝年间,朝中曾有过一次关于读书人、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讨论。

那场讨论中,曾得出一个未必精准,但大概率大差不差的结论。

即:如今汉室的‘绝对’文盲率,也就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人,大概占95%;

若是将那些认识百八十个字,能读、写一些简单语句,却无法读、写一封信的人也算作文盲,那文盲率,必定会高于99%。

也就是按照最乐观的情况估计,如今汉室每百人当中,才会有一个勉强够格的‘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指的并非是那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精英,而是能读、写一封简单的信,就将其算作‘认字儿’的知识分子。

如今汉室天下三千万出头的人口,类似这样‘认字儿’的人,最多最多不超过三十万。

其中,去掉已经在职的官员、年迈的老人,商籍贱户,以及功侯贵戚及附庸,民间‘认字儿’的人,数量大抵便在二十万人上下。

至多至多二十万——很大概率不够二十万,且绝不可能比二十万多太多。

其中,能称之为‘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文人,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读书人,大概率不到十万。

听上去很夸张,却也是绝大多数封建王朝的常态。

——盛唐之强,文盲率尚且高达94%;

——宋可谓以文立国,文盲率也达到90%以上。

除这二朝,其他各朝各代,文盲率几乎都是焊死在98%,乃至99%。

如今汉室也不例外;

三千万人口,三十万人‘认字’,真正能成为官僚备选的读书人,至多不过十万人。

这也就难怪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乃至官员们心高气傲,觉得离了自己,这个世界就不转了、这个国家就完蛋了——这个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选择面就是这么窄;

不到十万可供选择的读书人,却要为如今汉室百十郡国、上千个县,外加整个长安朝堂,贡献至少两万人以上的官僚。

这不由得让刘荣想起后世,关于华夏足球的一句名言。

十四万万华夏人,就挑不出十一个会踢球的?

然而事实却是:华夏十四万万国民,各年龄段注册球员加在一起,满共就不到七千人。

去掉青少年年龄段,成年职业足球运动员,更是只有一千五百余人。

按照每个球队三十人左右的基础配置,一千五百余人,总共才凑的出五十来支职业足球队。

五十支职业球队,勉勉强强才凑出来来三个级别的职业联赛——甚至就连这,都还得拉高校队伍,以及青少年国字号队伍来充数。

这样的足球人口基数,可不是从十四万万人当中,选十一个会踢球的人这么简单。

就说这五十支职业球队,要从中选出一支国家队;

这意味着你作为一个职业球员,只需要在这五十支队伍当中,实力较强的前二十支——即最高级别联赛的队伍之一效力,你就能成为国家队所考虑的‘二十分之一’。

只要与其他三四十号人——也就是其他十九支球队的同位置球员竞争,成为这四十人当中最出色的两个,那么恭喜你,你正式成为华夏国脚了。

反观其他足球发达的国家,又是怎样的比例呢?

——德意志战车,注册职业球员足足六十三万人!

——隔壁的邻居、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呆英’,注册职业球员高达百万!

从最高级别的超级联赛,到第二级别的冠军联赛、第三级别的甲级联赛,以及第四级别的乙级联赛——总共九十二支球队;

再往下,有第五级别的‘全国联赛’,第六级别的‘全国联赛南/北分区’,第七级别的‘地区超级组联赛’——共一百五十六队;

第八级别的‘地区联赛’——每组二十队,共七组,合计一百四十队;

第九级别的‘地区分区联赛’——每组二十队,共十四组,合计二百八十队;

第十级别的‘业余联赛’——每组二十队,共二十组,合计四百队;

第十一级别‘业余分区联赛’——每组二十队,共四十七组,合计九百四十队……

总共十一级联赛,光是参赛球队总数量,就高达两千多支!

而这两千多支球队,仅仅只吸收了该国上百万职业球员当中的五万人——不到5%的比例。

差距,也恰恰就在这里了。

华夏职业足球运动员一千五百人,有三十人进入国家队;

即:只要成为华夏职业球员当中,最出色的前2%,就能进国家队、成为国脚;

华夏职业足球五十支球队,有二十支顶级联赛球队;

即,只要成为华夏职业球员当中的前40%,就能在最高级别联赛效力。

反观呆英,竞争却残酷到令人发指。

——上百万职业球员,只有前5%,能进入该国第十一级别的‘小区联赛’。

只有前0.05%,能在最高级别联赛效力。

至于进国家队成为国脚?

不好意思——你必须成为这百万职业球员当中,最出色的三十人之一,也就是前0.003%。

一边是1500人当中选国脚,一边是从1000000人当中选国脚;

一边是五十支职业球队,一边是两千多支各级别球队;

选择面、竞争强度根本不在一个层面,最后选拔出来的人才,自然也就是天壤之别了。

说回眼下。

如今汉室,不到十万适龄知识分子,却要从中选出两万人以上,来填充庞大的官僚系统——平均每五人当中,就必定有一人入选!

这个比例,别说是‘选拔’人才了,能把那些滥竽充数的糟粕,以及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筛选出去,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更何况这个时代,做官不单要看才能;

还要政审查家世是否清白、道德是否败坏,以及面试看看是否五官端正、身材伟岸……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今汉室——乃至于过去以及未来的历朝、历代、各国,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巧立名目’,从民众当中选人做官。

听说你很孝顺?

——举孝廉,来做官!

听说你很会种田?

——举力田,来做官!

听说你认字儿?

——来,做文吏!

会算数?

——来,做主簿!

性子烈?

——做狱卒!

力气大?

——做衙役!

甚至于你什么都不会,仅仅只是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也依旧有机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任命某个职务,来充当某地的门面。

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你有任何一项‘普通人’没有——也就是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的特长,那你怎么都能混个官儿当。

只是别纠结这官儿的大小便是。

想当初,丰沛地区赫赫有名的流氓头子刘季,便是因为自己在地方的人脉,而被任命为亭长的。

说回眼下,科举在即。

刘荣之所以要搞科举,要为官僚系统注入新鲜血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官僚群体‘你汉家离不了我’的倨傲,让刘荣愈发感到不爽。

所以,本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原则,刘荣决定吸收一批新鲜血液,来敦促原有的官僚体系:小心末位淘汰哦亲~

只不过,这个时代令人无语的超高文盲率,以及遍观天下,满共不超过十万人的狭窄选择面,让刘荣依旧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能做官的人就这么多;

满共不到十万。

去掉长得丑、个子矮的歪瓜裂枣、祖上不干净的逆贼,再刷下去一批书呆子,剩下的,几乎人人都有官做!

这个问题,刘荣暂时没办法解决,只能通过长远的政策,推动知识分子队伍的缓慢壮大。

至于此番考举——满共不到十万人的知识分子,科举又是华夏历史上头一遭;

外加时间并不充裕,刘荣便推断:最终赶来长安参加考试的人数,大抵就是五六千——撑死八千。

结果等各地士子开始涌入长安,刘荣却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距离考试开始还有十多天;

考虑到关东地区的士子,大都是在十几天前猜得到消息,未来这十几天赶到长安的考生,很可能大到考生总人数的一半。

而现在,长安城内聚集的今科考生,便已经有足足七千人了……

若是刘荣推断不错,最终,这场科举的考试人数,很可能达到一万五千!

这么多人,单就是考场,就是一个大问题。

——能容纳一万五千人考试的地方?

哪怕是刘荣所能想到的人容量最大的:军营校场,都得把这一万五千人,分到七八个考场才行!

再者:长安城平日里的常住人口,大致在二十万以内。

而则一万五千考生当中,必定有家境殷实,或拖家带口、或前呼后拥而来的豪强、贵族子弟。

突然涌入两三万号人——让长安突然多出一成以上的人口!

相应的生活物资调配、居住问题,都需要刘荣头疼。

还有最要命的:一万五千多考生,要录取多少?

录取的少了,科举便算是‘出师不利’,要为未来的科举常态化埋隐患;

录取的多了,人又往哪儿塞?

官僚系统虽说是缺人,却也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空着的坑确实有,但肯定没有万儿八千个;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新发明万儿八千个新岗位出来?

还是从现有的官僚体系中,淘汰掉大几千号人?

显然,都不行。

而这个问题,也同样需要刘荣去解决。

“真正要命的,还不是今科。”

“——往后,又该如何?”

“三岁一科,纳士至少也当数百上千;”

“然今,天下官僚不过两万,每年终老、乞骸骨,或因罪免官者,不过百十而已……”

(本章完)


  (https://www.2kshu.com/shu/3266/1284200.html)


1秒记住爱看书屋:www.2k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kshu.com